古代的「隨身聽」
傳統文化趣談
在藍牙耳機、智能手機普及的現代社會,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任何地方聆聽音樂。其實,古人也有屬於他們的「隨身聽」。
禮記曰,君子無故玉不去身。玉的種類多樣,十分美觀,可以用作隨身的裝飾。據說玉還有通靈的功效,因此被帝王用作祭天的禮器。其實,玉在古代君子的日常生活中,還有著一種「樂音隨身聽」的非凡妙用。
自從西周建立、周公制禮作樂後,人們了解到道德禮樂對人心的教化遠勝於苛政酷法,於是系統規範了各種禮儀,細緻到日常的起居、言行,甚至舉手投足間的分寸把握,都涵蓋到了。接受過禮樂教化的君子,通體散發著高貴的學養氣質和獨特的東方內韻。
在這些細緻的禮儀規範中,就有著對佩玉功能的解說。《禮記玉藻篇》中記載:「古之君子必佩玉,右徵角,左宮羽,趨以《採齊》,行以《肆夏》⋯⋯進則揖之,退則揚之,然後玉鏘鳴也。故君子在車,則聞鸞和之聲,行則鳴佩玉,是以非辟之心,無自入也。」
這段話大意是:「古代君子佩玉,佩在左側的玉會發出宮音和羽音,配在右側的玉會發出徵音和角音,快走時的節奏符合《採齊》之曲,慢行時的節奏符合《肆夏》之曲。⋯⋯進退時隨著手的動作,玉也發出清脆的碰撞之聲。所以,君子在車上時,可以聽到鸞鈴聲響,行走時聽見佩玉聲響,這樣持續聆聽著雅樂正聲,邪僻的念頭就不會產生了。」
由此可見,古人對自己內心的約束是多麼嚴格,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又是多麼高超!人在生活當中,常常會被各種負面情緒、信息所干擾。這時,正聲雅樂可以幫助人們擺脫邪念,升起積極的向善之心。這樣的一件「隨身聽」真是集價值、美觀、實用於一身。
而古之厚德君子,行走時寬袍大袖迎風舞動、佩玉鏗鏘清脆悅耳,顯露出文質彬彬的風度。無怪乎莊子曾言古有邯鄲學步者,這樣的一種行走的風姿,確實令人心生仰慕。
其實,邯鄲學步者之所以不能成功,也許是因為他忘記了學習君子那一種通過修身養性得來的沈著安詳。畢竟,佩玉碰撞的節奏是否準確、進退的儀態是否合宜,只是內心德行的一種外在投射而已。對於一個真正的君子來說,這些美妙的樂音,是不用刻意而為就能自然產生的啊!